一、项目背景与政策依据
1.政策背景
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农规发〔2024〕27号),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依据《江西省农业农村厅2025年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项目实施方案》(赣农规计字〔2025〕8号)及省财政厅资金预算通知(赣财农指〔2024〕59号)。
2.县域需求
打通种养循环堵点,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粪肥还田,实现化肥减量、耕地质量提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标农业农村部绿色转型指导意见,以“粪肥就地就近还田”为重点,以“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
(二)基本原则
坚持“花钱买机制”,推广前三年成熟的组织方式与技术模式,稳定扶持社会化服务主体,壮大“种养+服务一体化”模式,构建种养适配、生态循环的长效机制,实现绿色发展。
三、核心任务目标
整县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补奖,形成1-2种粪肥还田组织运行模式,带动县域粪污基本还田,总还田面积10.19万亩,项目总资金1000万元。通过试点形成绿色种养循环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补贴方式,为全省大面积推广提供可复制经验。
四、组织实施
(一)主体与分工
1.实施主体层级
定南县人民政府为项目实施主体,县农业农村局为牵头单位,负责统筹、考核、监管,各镇人民政府本镇项目实施、日常监管,其他部门(财政、生态等)资金保障、污染防治等协同职责。
2.服务主体确定方式
(1)商品有机肥/堆沤肥/沼液肥企业:公开遴选。
(2)第三方粪肥还田服务主体:公开征集+自愿申报+竞争性选择+乡镇推荐+专家评审,备案后签订协议。
(二)核心技术模式
1.“测土配方+商品有机肥”模式
适用果茶、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种植户,示范面积为1.11万亩,指导施用量为300kg/亩-800kg/亩,可以采用撒施、条施、沟施、环状施肥(宜作基肥)方式施肥,但需符合《有机肥料》(NY525-2021),有机质≥30%、氮磷钾总养分≥5%。
2.“测土配方+堆肥”模式
适用粮油、果茶、蔬菜等广谱作物,示范面积4.58万亩
指导施用量为500kg/亩-1500kg/亩,宜在秋季或播种(移栽)前,作基肥使用,但需以县域内畜禽粪污、沼渣沼液、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
3.“测土配方+沼液肥”模式
适用场景粮油、蔬菜等大田作物,示范面积4.5万亩
指导施用量为3吨/亩-5吨/亩(宜作基肥),来源本县第三方集中处理企业或规模养殖场生产,符合《沼肥》(NY/T2596)。
(三)摸底调查与试验监测
1.摸底调查(土壤质量)。全县采集200个土壤样品检测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等,另抽检(≥10%样品)加测中微量元素、重金属、抗生素。
2.田间试验与监测。完成3个有机肥替代氮磷递度试验及20个效果监测点(跟踪增产、提质、化肥减量、地力培肥效果)。
(四)服务主体培育与质量监管
1.服务主体准入标准。服务能力强、设施装备好、还田经验足、人员齐、无不良信用,强化技术培训,鼓励组建服务综合体/联合体。
2.粪肥质量监管。服务主体对粪肥原料、无害化处理、产品质量负责,其中关键指标砷、汞、铅、镉、铬、粪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死亡率,堆肥应符合《有机肥料》(NY525-2021),沼肥应符合《沼肥》(NY/T2596)。农业农村局加强抽查,不合格粪肥禁止还田。
五、资金奖补
(一)总体原则
结合粪污类型、运输距离、施用方式、还田数量测算补奖标准,探索“分作物、分粪肥种类”精准补奖,全环节服务可按亩打包补奖。鼓励粪肥还田向大田粮食作物倾斜,其中商品有机肥奖补≤总资金10%(仅限本地畜禽粪污原料),试验监测、培训等费用≤总资金8%。
(二)基础工作补贴
主要用于摸底调查、土壤取样检测、效果监测、试验示范、质量监管、宣传培训、绩效考核等,补贴金额79.45万元。占项目总资金的7.945%(≤8%限额)。
(三)商品有机肥补贴
示范面积1.11万亩,补贴总额98.79万元(占总资金9.879%),补助对象为本县购买全还田服务的示范主体,先购买后奖补,种植户每亩平均施用0.12吨(指导用量0.4吨/亩,差额自行补足),按89元/亩标准直接奖补给种植户。
其他要求:商品有机肥必须以本地畜禽粪污为主要原料,符合《有机肥料》(NY525-2021)标准,县农业农村局抽检,不合格产品禁止还田。
(四)腐熟堆沤肥补贴
示范面积4.58万亩,补贴总额467.16万元(占总资金46.716%),先施用后奖补,补助对象为本县第三方还田服务组织,每亩0.15吨(指导用量0.5吨/亩,差额自行补足),按102元/亩标准直接拨付服务组织。
其他要求:县域内畜禽粪污、沼渣、秸秆等为原材料,砷、汞、铅、镉、铬、粪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死亡率,符合《有机肥料》(NY525-2021),企业每批次自检,县农业农村局抽检。
(五)沼液肥补贴
示范面积4.5万亩,补贴总额354.6万元(占总资金35.46%),先施用后奖补,补助对象为本县第三方还田服务组织。每亩施用3吨沼液(沼液肥由供肥企业免费提供给服务组织),按78.8元/亩标准直接奖补给服务组织(补贴运输及施用环节)。
其他要求:来源于本县第三方集中处理企业或规模养殖场生产,执行《沼肥》(NY/T2596),重点管控重金属、粪大肠菌群等指标,县农业农村局每季度抽检,不合格产品禁止还田。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
1.项目专班组成。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发改、财政、生态环境、林业、果茶中心及各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负责日常协调。
2.部门协同职责。财政局需及时拨付资金,规范资金管理,生态环境局监管规模养殖场污染防治,林业局/果茶中心负责引导果茶种植户粪肥还田,技术指导,农业农村局负责统筹实施、技术培训、质量监管。
(二)加快资金执行与过程管理
1.资金执行方式。直接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按《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资金管理办法》),探索预付款、分期支付;及时录入“农业农村部转移支付管理平台”,并将上年度效果好的服务主体可直接确定为当年主体。
2.过程管理要求。工作进展月调度,收集文档、图片资料,健全粪肥收集、处理、施用台账,上传数据至“全国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追溯服务平台”。
(三)培训指导与技术支撑
1.培训指导。线上推广“畜禽粪肥还田服务系统”云平台,提供方案查询,线下采取技术培训班、科技讲座、进村入户方式指导,普及无害化处理与科学施用技术。
2.技术支撑体系。“产学研推”一体(农技推广队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田间试验、效果监测;参与包片服务、技术培训,但严格遴选、考核协同技术团队。
(四)安全质量监管
1.主体管理:按“主体申报→镇级推荐→县级备案”确定实施主体,农户签字确认。
2.质量管控: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科研院校参与试验监测,上线“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追溯系统”,指导实施主体做好粪肥生产、运输、施用环节安全,依法履职。
(五)总结宣传
全面梳理试点成效(技术模式、运行机制、综合效益),形成总结报告,打造“可看、可学”的示范模板,选树典型案例,媒体宣传推广,让绿色种养循环理念深入人心。
七、实施建议
1.优先保障,农时季节资金拨付、主体培训,确保进度。
2.重点关注,大田粮食作物还田倾斜政策落地,扩大受益范围。
3.风险防范,强化粪肥质量抽检,避免二次污染。
4.长效运营,引导服务主体与种养户建立长期合作,减少政策依赖。
解读单位:定南县农业农村局
解读人:杨红兰
联系电话:0797-4291217

